|
【免烧砖】处理吨垃圾焚烧难免产生烟气是否影响健康 |
【mianshaozhuan】2021-9-29发表: 处理吨垃圾焚烧难免产生烟气是否影响健康 距离上海市中心70公里的东海之滨有一处基地,绿荫与水系间,常有孔雀和白鹭出没。乍一听像湿地,其实这是老港生态环保基地,人们印象中的“重污之地”。作为上海“一主多点”固废处置体系布局的主基地, 处理吨垃圾焚烧难免产生烟气是否影响健康距离上海市中心70公里的东海之滨有一处基地,绿荫与水系间,常有孔雀和白鹭出没。 乍一听像湿地,其实这是老港生态环保基地,人们印象中的“重污之地”。 作为上海“一主多点”固废处置体系布局的主基地,老港基地承担了上海约50%的生活垃圾末端处理和50%以上医疗废弃物处理。“过去10年,老港基地加快提高末端处置能力建设,基地资源化率从10%增加到68%,绿化覆盖率近50%。”上海城投老港基地管理有限公司某负责人说。 在上海打造的特色固废治理模式中,老港基地成为最具代表性的缩影。昔日的垃圾填埋场,现已是全国固废处理能力最大、资源化产业链最完善的综合处置基地,也是全球最大的以生活垃圾为主的生态化、标准化固废处置基地。 这个“消化”全上海大半垃圾的地方,如今已是绿荫环绕的生态保护展示窗口。 水蓝色“宝盒” 日处理6000吨 老港基地内,一座现代建筑格外醒目,建筑立面的流畅线条勾勒出一个水蓝色“宝盒”,这便是拥有“全球之最”称号的垃圾焚烧厂——2019年全面投运的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。 这里处处颠覆想象:基地不像传统垃圾处置区,工厂也不像传统垃圾处置厂,没有漫天的浓烟、扑鼻的异味、脏乱的场景,俨然一间“智慧工厂”,科普馆、科普走廊、垃圾分类娱乐互动设施一应俱全。“8条焚烧线火力全开,日处理生活垃圾可达6000吨,发电约12亿千瓦时。如果再加上一期项目,每年共处置生活垃圾达300万吨。楼宇物业管理标准,对标的是我国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。”现场工作人员说。 垃圾焚烧难免产生烟气,是否影响健康? “我们采用了超净烟气处理系统,烟气排放指标全面优于欧盟标准、中国国家标准及上海市地方标准。12条焚烧线排放的污染气体总量,低于国家设置的单条焚烧线烟气排放标准。”上海环境集团再生能源运营管理公司老港分公司某负责人表示,背后依托的是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的另一项全球之最,垃圾处置集成工艺,如今已位居全球一流水平。 在资源回收方面,每份垃圾进入老港二期进行充分焚烧后,热能回收最高可达26%,每吨垃圾焚烧发电量达600千瓦时,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准,残余炉渣综合利用后变成了建材原料。除此之外,湿垃圾、建筑垃圾、浓缩液、污泥等也各有去处。 目前,老港正在完善废弃物处置再生产业链,构建末端处置设施的再分配,降低环境承载压力。继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一期率先补齐上海城市湿垃圾处置的“空白”领域后,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也成为湿垃圾末端处置的另一个“好帮手”。这里产出的“观花长椅”,在今年举办的上海崇明花博会上,一举成为“网红”。 智慧“大脑” 自动化程度100% 在传统垃圾处置厂内,常常可见操作工汗流浃背的场景。但在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,一线员工变成了本科、硕士和博士毕业生。他们来自热能动力、流体力学、自动控制等技术专业,无需到达固废现场,垃圾也能被高效处置。 透过室内三楼的玻璃窗,可以看到他们在中央控制室内正井然有序地指挥调度。大屏上,燃烧数据、排放数据、发电数据不断滚动跳跃。 “老港基地二期是上海垃圾处置单位中最‘聪明’的佼佼者,自动化程度达到100%,现场生产所有数据都能在中控室内接收、自动分析、自动反馈,最终自动控制所有现场设备运行。”现场工作人员还表示,这座拥有全球第一规模的垃圾处置基地要想运营好,单靠人力投入远远不够,还需信息化“加码”。 通过智能化加持后,二期项目秉承“现代化智慧电厂”设计理念,实现了全生命周期数字化、自动化,成为了一座智慧垃圾焚烧发电厂。 在新型技术辅助下,12条焚烧线共配置200多名员工,仅相当于传统垃圾处理工厂的五分之一。在老港基地某负责人看来,降本增效的实现关键还需标准化管理。有了标准化管理,垃圾焚烧的稳定性和资源转换达标率就会更高。 目前,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正在推进全程分类装卸、分类处置、大数据记录分析及全程追溯,建造餐厨专用集装箱,增加分类标识,确保干、湿垃圾不混装不混运,强化“收、运、处”闭环管理。并采用“粗分选+多级分选筛分+多级破碎”辅以“磁选和智能分选”的处理工艺,生产再生骨料、回填材料、再生砖等产品,运营后每天可产出2100吨骨料、5.6万块免烧砖,实现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。 敏锐“长触角” 全覆盖全过程可追溯 台风“灿都”影响期间,上海部分沿海地区风雨严重,小区收运体系基本停滞。位于老港的焚烧线却并未出现空转,运营不受影响。 这是因为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有一条敏锐的“长触角”。 这条“触角”分布广,延伸到垃圾处置的最前端。通过上海生活垃圾运输处置管理信息化控制系统,老港基地可精细调度自管压缩站、转运码头、末端处置、干湿垃圾处置线,全程跟踪垃圾处置各节点产物,实现作业标准化、业务自动化、流程清晰化。此外,2300个、4种类型垃圾集装箱箱号、箱型、箱源识别,破解了垃圾分类以后治理难度系数成倍扩大的难题。 作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最后一道关口,医疗废物能否安全处置,关系着切断病毒传播途径、防止二次污染的关键。其中,管理流程的数字化与标准化发挥了关键作用。 “通过开发医疗废物全流程智能化信息系统,我们在5万多个医废周转箱上植入芯片,在后台就能实时跟踪医疗废物流向数据,并与相关部门的监管系统交互对接,实现从源头到末端可追溯和全过程管理。”上海环境集团某负责人还介绍,医废处置生产线已经实现智能化无人进料作业。 在医疗废物处置方面,上海精细到“最后一公里”。不少小型医疗机构面临收运难题,医废处置团队就以“短驳转运、定点交接”的收运模式进行破解。全市建立了小型医疗机构医废收运体系,集中收运后通过车车对接、医废不落地的方式送至医废集中处置设施进行安全处置,实现“每48小时收运一次”的全覆盖。一年来,这一模式已在嘉定、浦东、普陀、闵行等区落地,织密了上海医疗废物收运网,相关医废精细化管理经验正在全球推广。 老港基地的垃圾处置多元化、生态化、智慧化还在持续推进中。至“十四五”末,老港基地整体固废无害化处理能力将达20070吨/日,资源化利用率超过75%,形成7条资源循环产业链,实现“一屏观一屏管”,并建成基地指挥大脑,完成“数据一根线”向“管理一张网、指挥一张屏”的转变。这个自建成以来似乎总是上海最早“醒来”的地方,未来将承担更多重要职责,为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更坚实保障。 中国建材报记者:张玲玲 责编:孔文雄张文斋 校对:张健 监审:杨洸 (【mianshaozhuan】更新:2021/9/29 10:16:46)
![]() |